见证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红都服装 张兵 作者曾为外交官,外交笔会原副会长
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起源于红帮裁缝。1956年4月,为解决北京做衣难问题,特别是为解决 领导人和出国人员的制装问题,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上海二十家著名的红帮裁缝店共208位师傅奉命迁到北京,几经合并重组为 “金泰”“蓝天”“雷蒙”“鸿霞”“造寸”“波纬”“万国”七家服装店,后与中央办公厅附属服装加工部共同组成了北京市友联时装厂,即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前身。198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1993年正式组建北京红都集团公司。
图 |1956年4月13日《北京日报》刊登报道,宣布上海20家著名服装店迁到北京
迁京以来,“红都”一直为中外首脑及各界人士提供个性化制装服务,并在许多重大活动中承担了制装任务。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那张闻名世界的毛主席标准照上的中山装,就是外媒所称“毛式中山装”,出自“红都”服装技师田阿桐之手。2007年,就是这套中山装,曾在英国《独立报》评选出影响世界的十大服装中位列榜首,成为中国服装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图 | 服装厂所属红都服装店外景,摄于1978年
周恩来总理和吴努总理
互穿民族服装
2011年“中山装的外交风采——红都与中国外交官联谊座谈会”上,与会的老外交官们都身着伴随自己外交生涯几十年的中山装,手拿曾经穿中山装活跃于国际外交舞台的照片,给参会人员讲述他们珍藏于记忆深处的那些故事。他们中许多人曾经陪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见证过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刻。原驻缅甸、印度大使程瑞声为大家讲述了缅甸总理曾两穿中山装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三穿缅甸服装访问缅甸的感人故事。
1954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这是中华 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第一次对这两个 进行访问。那时,正在缅甸学习的程瑞声刚满20岁。在周总理访缅前,缅甸国内舆论普遍对新中国持怀疑态度,中缅两国之间还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等,缅甸 十分担心新中国会威胁缅甸领土安全。因此,当周总理率代表团到缅甸时,缅甸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国内报纸也都做了大量宣传。周恩来总理向吴努总理介绍了中印两国刚刚在联合声明中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指出中国实行的是和平外交政策,按照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 友好相处。与周总理的会谈打消了吴努的疑虑,也消除了缅甸人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会后,中缅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从此,中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两国关系朝着和平、友好、稳定的方向发展。
1952至1956年一直在缅的程老对此深有感触。他说:“1954年吴努总理访华,在出席招待会时,他第一次同在场的中国领导人一样,穿上了中山装。”1956年吴努总理来中国谈边界问题,程老为毛主席和吴努担任翻译,感觉“他们已经是老朋友了”。随后吴努总理在参观我空军基地时,第二次穿上了中山装,基地的战士们看到都特别高兴。为了表示友好,周恩来总理1960年4月访问缅甸时,也身穿缅甸民族服装“纱笼”,手持银碗,同缅甸 一同欢度泼水节。此后,周恩来总理又曾两次穿上缅甸民族服装。于是,吴努两穿中山服,周恩来三穿“纱笼”,成为中缅两国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图 |1960年4月,访缅期间身穿缅服参加泼水节的周总理
红都服装走出国门
“红都”从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为外国首脑政要等制装的任务,曾为美国总统布什、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及国王西哈莫尼、巴哈马总理、斐济总理、加纳总统、坦桑尼亚总统夫人、美国总统里根的夫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夫人等众多国外首脑及国际名人制装,充分体现了“红都”作为中国高级定制品牌的世界影响力。让中国的服装成为世界名牌,一直是“红都”不懈的追求。1974年,老布什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期间,常与夫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到红都服装店做衣服。老布什为人随和,有时还说几句汉语。1989年2月,布什作为美国总统访问中国,他和夫人笑容满面地走下飞机,面对着欢迎他的中国官员和各国驻华使节,他兴奋地掀开自己铁灰色的西服上衣,用手指着上面的商标说:“红都!红都!”原来老布什是穿着红都西服访问中国的。
图 |1974年,老布什与夫人芭芭拉摄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北京生活期间老布什夫妇喜欢上了中国菜,尤其是“北京烤鸭”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晚宴祝酒词中他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他此行的目的。他说他就是怀着这种心情来访问中国的。里根夫人对中国的旗袍情有独钟。当晚得到通知后,“红都”师傅就把面料送来并给里根夫人量了尺寸,第二天旗袍做好就送来了。里根夫妇惊诧不已,啧啧称赞神速!在长城饭店举行的答谢宴会上,人们看到里根夫人身着华丽的红色旗袍出现在宴会上,为宴会增辉不少。
图 |1984年,章文晋夫妇在白宫同里根总统夫妇合影
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民族服装,中山装重新走入公众视野。外交部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谈到外交着装时这样讲道:“早年中国驻外大使在向驻在国递交国书时都是穿中山装,这是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我们在驻外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的时候,男士都穿中山装,女士则穿旗袍。”男士着中山装,女士穿旗袍代表中国形象,这有望重新引领社会潮流。早在1971年,中山装就在美国掀起了热潮。当年,中华 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中国 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将派人参加联合国大会,代表团成员共30多人。当时负责为领导和出国人员制装的红都时装公司承接制作该代表团的100套服装(中山装、西服和大衣),量、裁、试、做,仅用了四天半,既快又好。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情不自禁地大加赞扬,回国后他把红都门店的同志请到他家里,一面向红都的师傅表示感谢,一面讲述了此行的见闻。乔冠华说:“红都的这次制装任务完成得很好,红都服装发扬了中国服装朴实、大方的风格,做工又十分精细,受到各国代表的赞扬,称其为第一流服装。美国大小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宣传介绍红都服装,现在美国到处在效仿制作中山装式样,掀起了中国服装热。”乔冠华还特意为“红都”带回一张称赞中国服装的美国报纸,上面印有红都品牌服装照片。
图 |1973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加拿大友人文幼章夫妇。右二是丁雪松,右一是章文晋,左二是乔冠华
为二十位外国驻华大使制装
驻华大使是各国驻华的最高代表,尊重他们并做好应有的服务,就是对他们 的友好与尊重。2013年,红都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了为外国驻华使节制装活动。先后为来自亚、非、欧、美各大洲的二十国驻华大使制装。服饰着装,国之大事。“红都”作为中华老字号、中国民族服装领军品牌,通过此次制装活动,让中国制作的服装成为 间友谊的见证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亚美尼亚驻中国大使阿尔缅专程到“红都”制装,拉开了“红都”为外国使节制装活动的序幕。风趣幽默的阿尔缅大使听说为他量体服务的是顶级服装技师高黎明时,非常高兴地说:“穿红都服装,会让我时常想起中国,想起红都。”波兰驻中国大使塔德乌什称赞说:“这是中国味很浓的服装。”他还为“红都”题词:“穿着红都西服,让我感觉和中国更亲近了。”
图 |红都服装技师们为马耳他总统制装
来自马达加斯加、马耳他以及意大利三国驻华大使对“红都”品牌及“红都”企业文化十分感兴趣。马达加斯加大使维克托是第二次到红都店制衣,当红都集团领导拿出流金岁月画册,指着其中一张当年大使在红都店量体的照片时,大使十分开心。当听到关于中山装的介绍后,他表示:“衣服的一粒扣子,一个细节,甚至一个缝隙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样有文化内涵的衣服我非常喜爱。”他毫不犹豫地定制了一套中山装。马耳他大使来到红都店,首先欣赏了2012年公司一行应邀为马耳他总统及夫人制装的台历,封面是马耳他的风景,大使欣喜万分。红都集团领导指着高黎明师傅对大使说:“这是曾去马耳他为总统量体的师傅,今天也由他来为您服务。”大使激动地指着马耳他总统身着中山装的照片说:“总统的选择也是我的选择,你们的中山装是非常有魅力的。”
红都,让新中国女外交官更精彩
1979年2月,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向荷兰女王递交国书时,她身着一件由“红都”精心制作的深色金丝绒旗袍,外罩一件质地良好的浅灰色夹大衣,款款向女王走去,女王高兴而又极亲切地迎接她,丁大使郑重地递上了国书……同年4月,丁大使在我驻荷兰大使馆举行上任后首场招待会。那天,她身着用金色丝绒线制成龙凤图案的银灰色织锦旗袍,脚蹬白色高跟皮鞋,手腕上挎着缀有白色“珍珠”的小手袋,那种高贵与典雅一下子惊呆了所有的来宾……
中国改革开放后,外交官的衣着有了显著的变化,不再是清一色的灰色蓝色制服了,中国的传统丝绸重返世界大家庭,特别是红都师傅们制作的旗袍再次亮相于国际舞台,丁大使用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接待驻在国的官员和各国朋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称赞丁大使:仪表端庄,落落大方,笑容可掬,充满自信,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 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信心与决心!在丁雪松80岁寿辰时,朋友送给她一副对联:雪压青松松更直,持节才女女中杰。道出了她的精神品格、传统风范、外貌气质和事业上的卓越成就!
现在的人可能不熟悉张颖,但只要是与戏剧家协会和外交部熟悉的人,大多都知道这位93岁高龄谢世的八路军女战士的故事。1965年,张颖调入外交部。1972年,正值“文革”期间,张颖作为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率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欧洲。六人代表团中只她一位女性,但服装颜色款式都一样,瑞士新闻司司长手拿鲜花来迎接,却找不到哪位是女团长,外国记者对中国服饰男女不分做了许许多多的文章……1983年,张颖随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继而被任命为驻美国大使的章文晋赴美,从此开始了她“专职”大使夫人的外交生涯。临行前,关于服装问题,张颖定了一条原则,不失体面又恰合身份。虽然大使主要是掌握大政方针,然而他们夫妇的言谈举止,包括衣着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己 各方面的水平以及人的精神面貌,不可小觑。于是张颖就在“红都”做了两套毛料西式套装,此外还有各色长短旗袍、外衣、连衣裙等,全都是国产真丝面料。具有民族特色,而不追求新潮,以庄重典雅为主。张颖到了美国不久就发现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目光敏锐,如果你穿一件在当地买的衣服,他们一眼就知道是在哪一个等级的商店买的,价钱大概多少,所以在美国期间出席任何聚会,张颖只穿中国服装,特别是民族服装,因为他们夫妇是代表中国来美国常驻的。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在白宫举行两三次盛大招待会,一般都请各国大使夫妇出席。张颖夫妇第一次参加的是里根总统夫妇的招待会,那天白宫宴会大厅里挤满了人,排着长队等着和总统夫妇握手、拍照,简直就是一次各国服装展示会。张颖身穿一件白色镶银线的织锦长旗袍,披一件灰色手绣大纱巾,似一朵“白牡丹”游走在万花丛中,格外显眼。一位外国使节夫人走来亲切地说:“章夫人,您今晚太漂亮啦,无人能比呀!”另一位夫人也加入称赞的行列并抚摸它那光滑的旗袍袖子,张颖很自豪地告诉她们,这是世界闻名的中国丝绸。她还拉起彩绣纱巾告诉她们,这是中国特有的双面绣工艺。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泱泱大国古老文明又焕发青春的形象,那么亲切感人。
图 |2011年6月,在为纪念基辛格博士首次访华40周年举办的晚宴上,90岁的张颖同他亲切交谈
1993年,温哥华总领馆因宴会厅太小,国庆招待会是在官邸外的草坪上举办的。10月的温哥华,红叶铺地,映衬着白莲花似的餐桌,很美。招待会那天,我作为女外交官,穿了一件墨绿色金丝绒长旗袍,一条织成镂花的羊绒披肩,手持一个白色手袋,脚蹬白色的高跟皮鞋,同我丈夫并立迎候客人。那种中国独有的服装立即引起来访客人的注意和称赞。俄罗斯、韩国和马来西亚的总领事夫人围拢来,一边称赞一边说:“下次领团夫人活动,你还要穿这件旗袍来,我们没看够哟!”希腊的一位女领事悄声跟我说:“将来去中国任职,我也要做一件旗袍穿。”看着他们钦羡的目光,我也深深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而感到自豪。1994年,温哥华总领馆的国庆招待会终于有了大的改观,因为时逢中华 共和国成立45周年,招待会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往年,经过请示外交部,批准租用了温哥华泛太旅馆展览大厅举行招待会。大厅里很暖和,我便穿上了“红都”为我精心制作的另一件旗袍——宝蓝色的织锦缎小袖旗袍。面料上用闪闪发光的银色丝线绣成带有枝蔓的朵朵梅花,胸前挂了一条长长的白色珍珠项链,整个装束喜庆、庄重。
图 |1993年,作者夫妇在驻温哥华总领馆“十一”招待会上迎宾
(注:本文根据北京红都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和作者本人的文字资料整理编写。)